2025年10月18日,全国高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工作会议暨第21届学生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召开。来自全国13所基地院校的经济学领域专家学者和优秀本科生代表齐聚一堂。yl6776永利集团基地教研主任吴楠老师带领基地学生全程参与会议各项议程。

本次会议以缅怀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开端,与会专家学者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机制”“新时代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中国人民大学邱海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郑家建教授与原校长李建平教授,以及来自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大学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言,共同探讨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承发展,为经济学教育提供了有益思路。会议开幕式后,分别举行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和基地学生学术研讨会。
学生学术研讨会设立了“数字经济与智慧技术”“财政与金融”“技术创新与教育”“三农问题与其他”四个分论坛。在“三农问题与其他”分论坛中,上海财经大学陈波副教授与厦门大学徐春华副教授担任评审专家,福建师范大学陈乐远副教授主持。来自各高校的优秀本科生依次汇报研究成果。
王家乐同学汇报的论文题目为《极端天气冲击、农业创新和农业韧性》,他的研究聚焦于极端天气事件对中国农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在提升农业韧性中的作用。
他的研究发现,极端天气冲击,特别是极端高温事件,会显著促进中国农业相关领域的创新活动。此外,我国的创新响应表现出与发达国家(如美国)不同的特征。这种差异表现为创新响应的价格效应更强,而市场规模效应的方向与美国相反。论文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干预(如对主要作物的农业保险补贴)削弱了主要作物种植者应用创新抵抗冲击的经济激励,进而缩小了对应作物的创新需求,导致市场规模效应发生反转。
最后,通过反事实分析,论文估算在2000-2018年间,极端高温冲击直接造成了5.13%的农业单位面积产值损失,而我国当前的创新响应对此损失的缓解程度有限。这些发现表明,我国政府可以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市场化创新活力,加强气候适应性创新发展。

夏必川同学汇报的论文题目为《电力供应的稳就业效应研究:理论与中国经验》,他的研究聚焦电力供应对于企业就业的影响,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与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电力供应质量提升能使企业就业规模显著扩张,这种影响在企业层面主要通过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产量效应)和减少企业外购中间品(中间品替代效应)两种渠道来实现,在地区层面主要通过吸引新企业进入,提升本地就业容量渠道来实现。评委老师对论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给出建设性意见,使文章质量进一步提升。

闭幕式上,组委会为8篇“优秀学生论文”作者颁发证书。我院夏必川同学的论文成功入选。会议总结了本届研讨会的学术成果与组织经验,并宣布下一届会议由南开大学承办。

通过本次交流,基地师生在学术视野与研究方法上均获得新的启发。未来,基地将持续支持学生参与高水平学术活动,推动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撰稿人:夏必川 王家乐
审稿人:郭冬梅 胡志安